10月27日,纪录电影《百年程派》在中国传媒大学新知楼报告厅举行点映交流活动。该片作为中国首部传记体剧情再现式纪录电影,以创新的视角与技术手段,再现京剧大师程砚秋的艺术人生与精神传承,引发在场师生热烈反响。
本次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韩飞主持。韩飞老师在映后现场,与影片导演邢川、艺术顾问刘连伦展开深度对话。

纪录电影《百年程派》为纪念京剧大师程砚秋诞辰120周年而特别拍摄制作,通过AI技术、剧情演绎与纪实手法交融的形式,呈现程砚秋大师在时代洪流中创立“程派”艺术、追寻人格与艺术大道的传奇历程。影片还揭秘了程砚秋与梅兰芳之间亦友亦竞的梨园往事。影片的情景再现部分严格依据《程砚秋日记》等文本资料,在拓展纪录片手法边界的同时,恪守纪录作品的“非虚构”创作原则。
交流中,拥有近二十年纪录片从业经验的影片导演邢川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思考。他坦言,为打破传统专题类纪录片的窠臼,让不熟悉京剧的年轻观众能真正走近程砚秋大师经历,团队融合了剧情演绎、舞台化布景与京剧写意美学。邢川表示,影片的核心不仅是呈现艺术成就,更是展现程砚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对人生困境时做出的抉择与对“大道”的追寻。
艺术顾问刘连伦作为京剧研究资深专家,从戏曲美学与历史真实性的角度阐释了影片的创作理念。他指出,戏曲题材纪录片的核心,在于既要尊重舞台艺术的本体,又要通过电影语言实现升华。他表示,《百年程派》虽未深入展开程派后人的传承脉络,却通过青年学子的研习视角,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桥梁,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思考。刘连伦强调说,这类创作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主创团队对戏曲本体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在现场提问环节,传媒大学学子与主创的思维碰撞尤为精彩。针对影片引入的AI与数字人元素,主创团队表示,这不仅是技术尝试,更是为未来历史题材纪录片拓展叙事视角的一种可能性。而引入大学生视角的设计,则旨在搭建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通过他们的研习过程,自然引导观众理解主题,消解传统人物传记的时空距离感。对于影片的开放式结尾,主创解释,这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京剧艺术认知的升华——从执着于唱腔流派的比较,到最终领悟大师们在人格与艺术精神上的共通。

这部由北京欣欣向阳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纪录电影《百年程派》,已定于11月18日全国上映。影片“闯出自己的道儿,活成自己的角儿”的宣传语,也恰好能与在场传媒学子们寻找自我、定义未来的青春状态形成深刻的共鸣。
责任编辑:范杰